欢迎来到青海省市场主体信息协会官方网站!

首页 > 地方性法规

跨区域互认、全场景拓展!“信用代证”工作加速推进

  时间:2025-03-28

近日,武汉市印发《关于推广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提出企业在上市融资、招标投标等场景中,可直接通过“信用中国(湖北武汉)”平台获取专用信用报告

在平台完成企业认证后,系统自动抓取近三年信用数据,智能生成包含发改、司法、市监等44个领域信用数据的信用报告。报告页面特别标注“核验二维码”,可在使用中核实报告真实性。


总体情况


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即“信用代证”,是公共信用信息报告的扩展和应用。用于解决经营主体办事证明多、耗时长等问题,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。截至目前,据不完全统计,北京市、上海市、浙江省、广东省、湖北省、安徽省、天津市、吉林省、山东省、福建省、甘肃省、河南省、黑龙江省、海南省、重庆市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6个地区已正式印发“信用代证”相关政策,陕西省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已征求意见。


服务主体


近年来,信用报告的服务主体逐步由企业向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个体工商户等其他市场主体扩展。依据最新数据,过半数省份基本明确服务报告主体范围为:在省内注册登记的公司、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,个人独资企业、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,农民专业合作社(联合社)及其分支机构,个体工商户,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等市场(经营)主体。


区域互认


据介绍,武汉将探索推动信用报告跨区域共享互认。在今年1月,重庆市和成都市就已签署全国首个“信用代证”区域互认协议。推动全国“信用代证”工作聚焦申请优惠政策、资金支持、评优评先、资格审查、人员招录、招标投标、产权交易等领域,朝着统一信用报告标准,分阶段、分步骤推动“信用代证”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跨区域、全领域、全场景互认。


应用场景


当前,各省份对信用报告的应用场景大致可以分为金融(上市、融资)商务(招投标、政府采购)行政(政策申请、评优评先)及其他等4大领域。并细分为9大类场景。


▶ 融资上市类:经营主体申请国(境)内外上市、挂牌、发行企业公司债券、上市公司再融资、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、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等,可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。


▶ 政府投资类:经营主体参与政府采购、招标投标、公共资源交易可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。


三方服务类:经营主体接受第三方机构评估、尽职调查、开展商业合作时可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。


▶ 行政执法类:各级政府部门在开展行政执法检查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,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,并可将该经营主体无违法违规情况作为首违免罚和自由裁量的参考。


▶ 政策申请类:各级政府部门在受理经营主体申请资金支持、优惠政策、项目申报等惠企政策资质审核时,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。


▶ 评优评先类:各级政府部门在对经营主体开展评优评先、评比表彰时,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。


▶ 金融服务类:金融机构在对经营主体信贷审核时,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掌握经营主体无违法违规记录情况。


▶ 公证服务类:公证机构在经营主体申办公证事项(事务)时可根据实际需要使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掌握经营主体无违法违规记录情况。


▶ 其他类:其他可以用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(证明版)》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,且不危害国家安全、不侵犯其他信用主体合法权益、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情形。


覆盖领域


从各地发布的文件来看,目前覆盖领域最多的省份为山东省(52个),其余省份中,覆盖领域达到或超过40个的省份已有13个(包括处于征求意见状态的省份),分别为北京市、山东省、黑龙江省、陕西省、河南省、重庆市、上海市、吉林省、安徽省、天津市、浙江省、海南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。


获取渠道


统计目前所有获取渠道,信用报告的申请主要分为两种方式。


(一)线上渠道


广东省、湖北省、上海市、福建省、天津市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在对应的“信用中国”省级网站上进行法人身份认证即可下载;


安徽省、北京市、吉林省、浙江省、甘肃省、河南省、陕西省、黑龙江省等地除“信用中国”网站外,还提供如“京通”小程序、“吉事办”“浙里办”“豫事办”等相应的APP获取渠道。


(二)线下渠道


安徽省、北京市、山东省、河南省、重庆市及黑龙江省等提供在相应政务窗口、自助机等终端进行信用报告的下载、查询和打印。


发展趋势


“信用代证”目前除了向跨区域互认、全领域覆盖的趋势发展之外,适用主体与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,服务主体向自然人延伸(如天津、浙江)、应用场景从传统金融、政务向人才引进、评优评先、消费等领域扩展。这项改革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,通过减少企业办事成本、提升政务服务效率,释放了信用数据的治理价值,随着技术应用深化、区域协同加强和法治体系完善,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

扫一扫
关注公众号